-
Outstanding poster award!
Congratulation to Ting-shuan 梁庭瑄 for her outstanding poster award in the 2023 Congress of Animal Behavior & Ecology! 恭喜庭瑄在2023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獲得優良壁報獎!我們的彈塗魚計畫要冒出水面囉。
-
Short video about my research
A YouTube video about my research using the TED Talk liked presentation format. It is only 9 min long, and you will understand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how light could set our biological clock. 9分鐘就讓你懂調整生理時鐘的神秘感光系統,讓你快速吸收我13年來的研究成果。
-
加速時差調整的小方法
先講結論,往西飛或是往東飛超過10小時以上時區的地方,要在出發地晚上8-10點照光喝咖啡;往東飛小於10小時時區的地方,要在出發地早上4-6點照光喝咖啡。 台灣去美東,或美東(美西)回台灣 1.出發當天晚上10點照光喝咖啡 (台灣去歐洲,大概這一點就夠了) 2.抵達後第一個傍晚盡量不要照光。(戴墨鏡耍潮?!) 3.第二天中午照光喝咖啡 台灣去美西,歐洲回台灣 1.出發當天或抵達後第一天早上起床,在換算成台灣上午4-6點的時候喝咖啡最有效。 3.前兩天避免在台灣晚上6點到凌晨2點之間照光喝咖啡。 (所以台灣飛美西要小心,美西早上8點等於台灣晚上11點,這個時候喝杯咖啡就之前努里往前調的努力就會白費了) 新增說明,為什麼圖中藍色區域時間寫得比較明確,黃色區域比較不明確?是因為生理時鐘可以往前調整的時間區間比較少,可以往後調整的區間比較大,所以往後調整差一點點比較不會錯過,但是往前調差一點點就會錯過了,所以大家還是要自己算一下要去的地方做調整囉! ————本文分隔線———— 大家出國不論是開會,或是旅遊,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大概就是時差了吧!時差不僅讓人在該睡的時候睡不著,不該睡的時候眼皮管不住的一直往下掉,而且還會讓人食慾不振,美食當前只想著飯店的枕頭。 因為我實驗室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光線如何調整生理時鐘,所以就在這邊利用我對於這個領域的一些認識,來給大家一點點調整時差的小訣竅。當然,每個人體質不同,所以這邊所說的是通則,如果我所說的方式不大管用,請不要生氣,並撥打螢幕下方免付費專線,讓我好好研究一下你/妳的基因,說不定我們有機會將你的特殊時鐘基因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喔! 言歸正傳,在告訴大家小秘訣前,讓我先說明一下關於生理時鐘的兩點特性。第一是生理時鐘調整的方式,最主要是藉由日夜週期的”光線”訊息,所以一早照強光,我們的時鐘就會認為已經中午了,趕快往前調整;相反的,在傍晚的時候照強光,我們的時鐘會以為現在還是中午,所以需要往後調整。有趣的是,咖啡因對於生理時鐘的影響,就跟強光一樣喔,所以我們傍晚喝咖啡時,時鐘被往後調,導致晚上睡不著,而一早喝咖啡把時鐘往前調,讓我們快速進入清醒的白天狀態。 第二是我們的生理時鐘平均一天的長度是24.3小時,也就是說當沒有任何外界訊息時,每個人每天都會晚20分鐘起床(早上爬不起來請轉貼這個給老闆,不客氣),所以想要每天越來越晚起床,絕對比越來越早起床容易。 好了,所以秘訣就在,調時差盡量讓自己的時鐘往後調,尤其是那種要調11-13小時時差的狀況,雖然往前12小時跟往後12小時都可以,但是依照我們自動會晚起的方向往後調整會容易很多。再來我們可以盡量在特定的時間照光,或是特地的時間少照光,甚至在特定的時間喝杯咖啡來加速時差的調整。 舉例來說,今天我要去與台灣差12小時的美東開會,我要在出發當天晚上盡量照光,甚至在平常睡覺前1-2小時的時間喝上一杯又香又美味的咖啡,把我們的時鐘往後調整,到了美國後的第一個晚上尤其重要,要減少照光,因為我們的時鐘還在台灣時間的凌晨,這個時候照光會把時鐘往前調,讓我們先前往後調的努力事倍功半。第二天早上起床後,我們需要有充足的日照,甚至在中午的時候再來一杯咖啡,幫助我們的時鐘再往後大大調整一次,這樣10多小時的時差就調整的超過一半了。隨後我們只要抱持每天賴床的精神多與枕頭相處,那麼調整時差將不再那麼痛苦。回台灣也是一樣如法炮製,反正往後調就對了。 從台灣去歐洲相對簡單,只要依照去美國的第一點做,在出發當天台灣時間晚上10點來杯咖啡,再拿出賴床本領就行了,如果抵達歐洲前一兩天早上真的很想喝咖啡,起床後等個2-3小時再喝吧。如果去歐洲要回台灣,需要往前調整7個小時的時差,那麼在回到台灣的第一天,你最需要光照以及咖啡的時間,是歐洲凌晨4-6點,以就是台灣的中午。隨著時差的調整,你可以每天越來越早喝咖啡,記得第一天回來,避免在歐洲時間的晚上6-12點(台灣早上2-8點)照光喝咖啡。 最後,睡眠對於生理時鐘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要調時差,盡量讓自己多睡,睡得飽時鐘調的好!希望這一個小撇步可以對大家調整時差有一些幫助。 p.s. 很多人問我不能喝咖啡怎麼辦,事實上照光才是最最最有效的,只要在特定時間找到最亮的光線照幾個小時,以及在特定時間避光,都可以有所幫助。另外,運動調整時鐘的狀況是類似的,雖然效果比較微弱。所以如果你不喝咖啡,可以依照建議把喝咖啡時間換成運動並且配合光照,也可以幫助調整時差!
-
DEAN’s award
Congratulation to our lab members who received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Dean’s awards, which is given to top 10% student yearly. Master students 單禹堯 (class 2022, R09) Master students 梁風 (class 2021, R08) Master students 簡君豪 (class 2020, R07) Master students 盧從浩 and 李亦騏 (class 2019, R06) Master students 廖柏喻 (class 2018, R05) Master students, 李奇展…
-
Outstanding poster award!
Congratulation to I-Chi for getting one of the 3 best poster award during the NTU-Univeryisty of Tokyo-Tsukuba University joint symposium in 2018. We are so happy that you improved so much in 1 year!
-
Congratulations!
ShihKuo received Young Researcher Award from Taiwan’s funding agency MoST! 雖然這個獎是頒給實驗室PI,不過這個研究獎項,是對實驗室所有人的認定,我們還要再接再厲,為科學的發展盡力
-
到底要不要選生命科學系? Should I choose Biology major in college?
又到了大學入學的季節了,我最近看到一些人在網路上問到底要不要選生科,因此,身為台大生命科學系的一份子,我應該要來解釋一下生命科學系到底是在幹嘛,適合哪一類的學生,這一篇不只是給學生看的,家長如果有疑慮,也可以參考看看。 所以說,生命科學系倒底在幹嘛?未來有沒有前(錢)途?誰適合來念生命科學系呢?首先,是講故事時間,以台大生命科學系為例,我們的前身是理學院的動物系以及植物系,合併後改名為生命科學系,基本上就是生物系啦(Biology)。因為人也是生物的一種,因此生物學的領域與醫學領域非常接近,所以很多人會簡稱這個為生醫領域。而生醫領域的產業(錢途),就是生技製藥產業。很多人說,台灣生技產業搞不起來,因此唸生命科學就是失業或低薪,我想這是一個很不正確的說法。我們必須承認,台灣的生技產業相較於歐美來的落後,我們還有進步的空間,但是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的挑戰,在生技產業中,拿到比大學教授薪水還高的工作還不少。也跟所有領域一樣,若是要追求穩定的工作以及收入,那麼以考取執照後進行相對工作的各種“XX師”導向的系所或許是首選。 那麼生科系是誰要來唸的呢?生科系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培養生物學領域的科學家(生物學包含生醫領域),從生理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植物學,遺傳學,生態學,發生演化學等等(沒有提到個學門老師請不要K我,我只是舉些例子),進行研究。研究適合哪一種人?研究適合喜歡問問題,喜歡找答案的人來做。很多工作,是學會某些技能後,把這個技能做好就可以勝任。研究,需要的是可以創造新技能的人!現代人類社會的進步動力,基本上就是靠著各種不同領域科學家,進行五花八門的研究,開創新的知識。因此在台大生科系,我們自我期許是為了生物學領域創造出新的知識,而進行艱苦的研究。而這些新的知識,在未來,都有可能會被應用在促進人類的生活品質。以醫學為例,如果沒有10幾20年前遺傳學家,生理學家以及分子生物學家對於基因的研究,現在大家怎麼知道要做什麼基因篩檢,親子鑒定,癌症基因突變等。不過最重要的,生物學目前還有許多未知的問題在等著科學家去尋求真正的解答,因此在未來的30年內,這個領域的研究還會是科學界極為重要的一環。因此,我們需要頂尖人才的加入,一起來創造知識。 所以生科系的訓練,是希望學生能有卓越的科學邏輯,找尋重要的生物議題,並且發揮創造力(因為如果不是有新的研究方式,那麼這個問題一定已經被別人做過了),解決並且找到答案。我們不僅學會生物背景知識,對於物理化學以及統計分析都會涉略,因此就算學生最後發現,他們對於成為一個科學家沒有興趣,這樣的科學養成,剛好也是一個領導者的養成,一個好的領導著所需要的基本條件,不外乎擁有好的邏輯,可以找到問題的本質,並且解決問題。因此,如果抱持著畢業後可以躺著數鈔票,或是想要變成全台首富,那麼生命科學系可能不適合你/妳。不過想賺大錢也不是不可能,要成為首富,大學唸哪一個科系應該不是關鍵點。科學家做研究,剛好解到某種特殊生物現象,最後開公司賺錢的例子國外還不少,國內因為法規最近鬆綁,未來也是有機會。不過大部分的科學家我想不會把賺錢當作優先排序,而是追求做出好的研究成果,發現生命的真相。如果剛好可以賺大錢買豪宅,那就是命中注定,也很不錯的啦。 但是,做研究有飯吃嗎?誠實來說,我覺得這個社會因為“基礎“研究無法創造出立即的“利益”,因此科學家並不是一個高薪的工作,不過真正有科學邏輯力的人,不論到哪裡都是受歡迎的。我想做研究最重要的是讓“未來的人”有更好的飯吃,當我們更了解生物的真諦後,我們更能有效的預防並且治療疾病,能更佳的解決糧食以及能源問題,或是更好的維持人類與地球其他生物永續共存。 最後,當然也是最重要的問題,那唸了生命科學系就可以變成科學家了嗎?以前的年代,因為人口以及經濟的成長,因此研究機構,大學數量持續增加,也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員。但是現在經濟成長趨緩,研究人員的需要就沒有持續增加,不過我想各行各業都有類似的狀況,並不是只有科學研究有這樣的問題。學界也知道這樣的問題,因此許多歐美研究機構開始討論如何改變研究人員的職業結構,將目前大家認爲的短期博士後研究職位變成穩定的研究人員職位。我想台灣未來一定也會走向與歐美一樣的方向。 總結,生命科學系是要培養台灣的生物科學人才,這並不是一個職業訓練學系,也就是說不是每一個畢業都學生都可以考到“執照”當上科學家。但是也不要擔心,好的科學訓練,可以造就一個好的人才,並不會在社會中被埋沒的。而且我的朋友,從研究領域離開後,每一個人薪水都比我高啊(是的,留在研究領域的薪水都跟我差不多的普通)。生醫領域的工作,不像媒體報導的那麼不堪。不過也要小心,如果生科系沒有唸好,那麼當然會比其他“職業”導向科系沒有唸好來的有更大的落差。 台大生科 副教授陳示國
-
實驗室介紹短片
實驗室創造力驚人的學生一起在兩天的時間內完成這一部介紹實驗室的影片,太厲害了! My students made this interesting video, they are AWESOME!
-
Best Oral presentation and Poster award
Congratulation to Bo-Yu for getting double recognition during the NTU-Univeryisty of Tokyo-Tsukuba University symposium and TGSW 2017. We are so proud of you!
-
Best Future Scientist Award
Congratulation to Shinya Nakata, summer student from Tsukuba University, to receive top award in the NTU Summer N1+ program. Great job and wish you have a bright future. p.s. Thanks TA Julie!